台灣NGOs環境會議 6項動保議題中有3項和流浪狗相關
- ernestau
- 3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台灣自2004年起,每年由環境保護團體合辦「NGOs環境會議」,研討當年最急迫、待官方正視和解決的議題,直到2019年才有少數動物保護團體加入,並提出重大的動保議題。2025年的環境會議將於3月20和21日兩天舉行,在52項議題中,共有6項動保議題,其中有3項和流浪狗有關,顯示出14萬隻無家可歸的狗,是動保人士心頭的重中之重。
根據農業部的調查,2022年全台流浪狗數量為159,697隻,到2024年時數量降為141,584隻,顯示TNR為流浪狗絕育的措施有效,但是仍不時會有流浪狗追車、咬人的事件,導致一些愛心人士固定餵食流浪狗的行為也遭到非議,山林裡結伴出入的狗群,更被指為侵害了野生動物的生活棲地和習性。因此如何讓流浪狗不再是被嫌惡的對象,成為一些動保團體殫精竭慮想解決的問題。
3項和流浪狗相關的議題,分別是:
(1) 明確制定流浪狗逐年下降KPI
雖然絕育策略讓流浪狗的數量有下降趨勢,但減少的速度並不符合民眾期待,因此動保團體直言,如果政府再不提升效能,恐怕會動搖大眾對政府解決問題的信心。動保團體並建議以縣市為單位,透過公私協力與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,關鍵績效指標)來衡量績效,至於理想的績效目標則是自今年起每年減少2至3萬隻,同時絕育率逐年提升,截至2028年流浪狗應僅剩7萬隻、絕育率為85%。


(2) 動保政策社區化----以村里長與社區公民團體投入動保政策
建議農業部比照「社區營造」和「地方創生」政策,給予村里長補助款和資源,讓他們成為動保政策的執行者,協助推動絕育、植晶片、疫苗注射、動保法律宣導等活動。而在植晶片、寵物登記並未落實的情況下,對於社區住戶和事務最熟悉的他們,還能協助進行家戶寵物調查,確實掌握狗隻的飼養數,及了解社區內流浪狗分布的情況,甚且能幫忙安置牠們。
(3) 消弭人犬衝突的犬隻動物福利政策及公共教育
流浪狗既然無法在短期內絕跡,如何避免發生狗咬人事故,就是相關單位必須思考的問題。依據世界動物衛生動物組織(WOAH)在《陸生動物衛生法典》中的敘述,「降低狗咬事件發生的最有效手段,是教育人們如何與狗安全互動,以及將訓練和管理犬隻作為飼主責任的一部分,事實證明,適當的公共教育計畫可以有效降低狗咬事件的發生,應該予以鼓勵。」
因此,不僅應將人犬安全互動教育納入校園課程,讓孩子及早學習,並須針對大眾推廣,才能把衝突意外降到最低點。
Comentarios